国际肢端肥大症认知日丨这种疾病让人“变丑”? 专家:积极治疗可逆转

鞋码越穿越大?面容逐渐变化?甚至突然出现糖尿病降不下来……这可能是患上了肢端肥大症。

11月1日是国际肢端肥大症认知日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杨军表示,肢端肥大症是一种起病隐匿的慢性进展性的内分泌疾病,它的主要病因是机体内产生过量的生长激素,其中超过95%的肢端肥大症是由分泌生长激素(GH)的垂体腺瘤(生长激素腺瘤)引起,生长激素的过度分泌导致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(IGF-1)的过度分泌,如果在青少年时期,骨骺没有闭合之前出现,就表现为巨人症,如果患者骨骺已经闭合,在成人阶段发病,就表现为肢端肥大症。

9月20日,国家卫健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《第二批罕见病目录》,肢端肥大症就被纳入其中。“根据现有的国外数据,肢端肥大症每10万人每年的发病率大约是2-3个人,属于罕见病,国内没有较为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。但是从现在临床趋势来看,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。”杨军主任表示。

同所有的罕见病一样,确诊也是肢端肥大症患者的一大难题。根据中国罕见病联盟的肢端肥大症患者调查报告,患者确诊的平均时间为3.74年。

“我们常说肢端肥大症可以让人‘变丑’,造成患者面容的改变,其实这种特征相对来说比较明显。实际上肢端肥大症是一个内分泌代谢性的慢性疾病,也是一个全身性的疾病,表现非常多样,也给确诊带来了难度。”杨军主任强调,在疾病早期,如果出现无明显病因的新发糖尿病、高血压,或者是心室肥大或者收缩舒张心脏的疾病、多关节疼痛,以及无诱因出现乏力、头疼、腕管综合征、呼吸睡眠综合症、多汗、视力下降、结肠多发息肉,甚至是进展性特征性的面容改变,都要有意识去怀疑是否是肢端肥大症的表现。“例如患者出现了腕管综合征,一般会选择去骨科检查,但对症治疗后病情却没有减轻,就要意识到是不是肢端肥大症。”

围绕肢端肥大症,目前临床上已经有一套完整的诊断体系,其中包括影像学检查、垂体功能评估以及其他相关功能检查等,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包括生长激素(GH)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(IGF-1)的血清学检查。“尽管在肢端肥大发展不同时期,这两个指标的表现都可能不一样,但它们仍然是诊断肢端肥大症的非常重要的指标。”杨军主任提示,患者一定要到有相关检查条件的正规的医院,在疾病早期尽早诊断,降低对身体的危害。

如果患者确诊为肢端肥大症,目前主要是选择手术、放射治疗和药物三类治疗方式,患者具体适合哪个方案,需要根据个人需求和临床表现选择,但只要条件允许,我们首选手术治疗。通过手术将肿瘤切除后,为了避免复发,再结合放疗和药物治疗。杨军主任表示,尤其近年来新药不断推出,大大地改变了病人临床用药的困难,治疗效果也有所提高。

而早在2020年,肢端肥大症的部分治疗药品就通过谈判纳入了国家医保药品目录。在各省市执行落地过程中,部分省市还将该类药品纳入当地特殊医保支付政策范围,进一步减轻了患者负担。

杨军主任表示,只要积极治疗,面容的改变、器官的功能改变,都是可以逆转的。但这种效果,需要患者和我们一起努力。

热门相关:高人竟在我身边   危险关系:教授和女大学生   神武觉醒   报告!爹地又追来了   艳遇桌球室